(一)认同感低的表现与影响
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、晋升等切身利益相关,员工关注度高。当考核设计存在问题时,员工易出现抵触心理(将考核等同于 “扣钱”“施压”)、固化负面印象(对考核调整或改革持消极态度)、将考核当 “替罪羊”(绩效不佳时归咎于考核不合理,弱化自身问题),这些均源于认同感低。
低认同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:考核落地困难,员工敷衍、拖延,人力资源部门主导的考核难以推进;考核执行中,员工以 “完成任务” 心态对待,行为与绩效目标脱节;考核结果使用效果差,员工不信任结果,导致绩效反馈、诊断、改进等环节流于形式。
(二)认同感低的根源:公平性缺失与激励性不足
员工对考核问题的容忍度存在差异,多数问题可被理解,但涉及公平性与激励性时,反应会格外强烈。
公平性的基本要求:同一类型岗位考核流程与标准一致;主观判断(如人际关系)不影响绩效结果;绩效结果真实反映工作能力与工作量。
激励性的基本要求:激励不能仅为 “扣钱”,需有正向奖励;激励需契合员工实际需求。
(三)提升认同感的对策:兼顾公平与激励
(1)保障绩效考核公平性
透明化考核制度与流程:制定阶段征求员工意见,提升认同感与实用性;落地时为员工讲解制度逻辑,让员工了解考核内容与原因;发布结果时适当公开流程与文件,说明差异点与保密部分,减少员工对公平性的怀疑,为员工自省提供依据。
客观化考核标准与方式:主观考核易受 “近因效应”“光环效应”、人际关系影响,结果稳定性差。设计时需合理设定主客观指标数量与标准,细化量化主观指标;对争议大的主观评价,向员工说明信度与效度,获取认可。同时需注意,过度追求指标量化可能适得其反。
考核设计体现工作能力与饱和度:员工质疑考核结果,常因 “能力差者绩效好”“工作量少者绩效不差”,核心是考核未真实反映能力与饱和度。企业需确保绩效管理系统及软件能客观体现相关情况,并向员工说明信度与效度;采用其他考核方式时需解释原因,出现质疑时及时说明能力、饱和度与绩效结果不一致的缘由。
(2)强化绩效考核激励性
合理配置正负向激励:绩效激励包括正向奖励与负向惩戒,部分企业因正向激励增加成本,偏重负向激励(如提高达标标准、加大惩罚力度),导致员工认为 “考核就是扣钱”。应平衡两者数量与方式,多采用正向激励提升员工绩效能力,契合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势。
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设计激励机制:不同层级员工需求不同,基层、年轻员工更关注生理与安全需求(物质奖励、薪酬上调),管理者、领导者更重视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。需采用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多样化激励模式,满足差异化需求。
增强激励感知:部分企业将奖励纳入薪酬或季度奖金发放,但未分类解释,导致员工对额外奖励无认知,甚至在奖励取消时产生不满。企业需细化奖惩来源与原因,通过表彰、宣传等方式强化员工对激励的感知。